失恋60年,白居易再也没相信过爱情:人生若只如初见,我也不愿做渣男
人生有三大不幸:少年得志、中年失业、老年入花丛。巧合的是,这三件事白居易全都经历过了。
如此千百年后,人们颂他的诗歌,叹他的不幸,感他的一生,却很少知道,比起这三桩“不幸”,更令这位“浪子诗魔”痛心的,其实是那一段爱而不得的年少欢喜。
公元772年2月28日,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一个“世敦儒业”的中小官僚家庭。
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官大人,身为官三代的白居易本该是不愁吃穿之人,但生命却始终有诸多意外。
那一年,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乱局之中,所谓的大唐盛世早已没了从前的煌煌气象。京城百姓尚且已经叫苦不迭,更别提远在地方辛苦了半生才谋来一官半职的老白家。
因为生活实在拮据凑不齐进京的路费,老白一家长期分居,直到白父白季庚升官,一家老小才得以在徐州短暂团圆。
从前穷苦潦倒的日子终于短暂地画上了句号,可白居易往后整整惦念了64年的遗憾,却就此开始了。
公元782年,奉天之难爆发,曾经的盛唐于此,逐渐走向败落。
彼时,朝廷之内宦官掌权,朝堂外面又烽烟四起。内忧外患之时,为了保护家人,刚刚当上了官的白季庚只好将心一横,把家中的老幼妇孺一起送到了相对安全的徐州符离。
和其他只懂上蹿下跳的熊孩子不同,此时的白居易早已名声在外:半岁会写字,五岁能吟诗,九岁便已学富五车……他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天才儿童。
儿子身上展现出的文学天赋如同一道光,让贫苦了一生的白居易母亲瞬间看到了希望。
知识改变命运。为了尽快实现自己心中脱贫的梦想,白母开始对儿子提出了“要么学,要么死”的严厉要求。幸亏那时没有辅导班,否则白居易一定会很惨。
那一年白居易11岁,还未完全懂事,便被迫背负起了带领全家奔小康的伟大任务。
只要老妈在,年年是高考。
在母亲的耳提面命之下,读书成了白居易童年生活里唯一重要的事情。
白天要学着写散文,晚上要练习书法,就连中午午休都要见缝插针地背两首古诗。为了能将所有的时间省下来念书,白居易甚至很少出门。
春来暑往,转眼间白居易已在符离待了半年,可他所能看过的世界,却还只有书桌前的那一小片蓝天。
盯着云彩,他看懂了白云苍狗,却始终感觉不到大千世界的变化,因为除了晚上睡觉,他大多时候都只能坐在屋中与书本为伴。
日复一日,白居易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平静的生活。按照长辈的期望,他应该会像祖父与父亲一样,考取功名,报效朝廷,然后在合适的年纪里娶妻生子,安稳一生。
在那时,这是白居易心中对于未来唯一的设想,波澜不惊,平淡无奇。
只是在人的生命中,总会遇到这样一个人,让你开始对明天抱有期许,对未来存有野心。
而对于白居易来说,那个人便是湘灵。
二人初遇时,白居易11岁,湘灵7岁。那一日鲜少出门的男孩有了想要出去踏青的想法,脚刚刚迈出门槛,就看见了迎面走来的邻家妹妹。
做了多日的邻居,这却是白居易第一次看见湘灵。四目相对,两位孩童都有些紧张与羞涩。
低着头慌忙走过,擦肩而过的瞬间,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少年,终还是从此惹了一身的红尘是非。
与湘灵的首次邂逅,让白居易回想了许久。但由于母亲看管甚严,不得空出去的男孩只能将惦念全都放在了心中。
偶尔母亲也会应允白居易出去逛逛,每当这个时候,他便一定会约上隔壁的湘灵一起去河边走走。
盛夏的阳光透过树叶,洒在女孩的脸上,而白居易也似乎在树影斑驳间,看见了另一种未来。
那是在遇见湘灵之前,他从未想过的,自己的另一种人生。
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如果故事能一直这般和美地讲下去,倒也是一桩两小无猜的佳话。
只是孩提时代的小欢喜,总像是一场骤雨,来得热烈,去得也飞快。
在符离住了十个多月,白居易一家便再次前往越中(今绍兴及杭州萧山区一代)避难。
走时匆忙,白居易还未来得及与湘灵道别,便被母亲慌慌张张地带上了马车。识途的马儿将车拉得飞快,看着外面飞速变幻的风景,男孩有些难过。
下次见到湘灵又会是在什么时候呢?
这之后白居易的生活再次回到了从前只读圣贤书的时候,性子也愈发沉稳。
他不再想着出去游玩,连结交朋友都变得费力,没有了湘灵,他对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。
转眼间,男孩已及舞象之年,母亲望子成龙心切,整日催促着儿子要去见见大世面。白居易拗不过,只好前往长安希望能在都城寻得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。
决定“京漂”的第一年,白居易便拿着自己在某次小考中写下的小作文,敲响了彼时长安诗人领袖顾况的家门。
接过后辈递来的作品,顾况还未仔细品读其中的文字,便先被少年的名字逗笑了:
“居易?这帝都的房价和物价都很高啊,想要住下可不容易啊!”
说话间,顾况将卷宗打开。白纸黑字,一首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就这样出现在了顾况的眼前: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诗歌终了,刚刚还拿白居易名字打趣的顾况忽然一蹦三尺高!然后说道:
“有这样的本事,能写出这样的好诗,别说在长安住下了,买二环以内的房子也不费力啊!!”
得到了大诗人顾况的赞扬,白居易俨然成了长安文学圈里的流量小生。每日前去拜访他的人不在少数,其中也不乏想要将自家女儿推销给他的豪门贵胄。
可来者有意,听者却实在无心。看着每日来来往往的大家闺秀,白居易的心里却只有那位大字不识几个、喜欢唱苏州小调的符离女子。
年少时的欢喜,就这样变成了少年一生的喜欢。
过了多年“京漂”生活,白居易终于得空回了趟符离。进了旧屋,少年只简单与母亲交代了几句自己的近况,便急急忙忙出了家门。
那是白居易与湘灵分别的第8年,岁月悠长带走了男孩曾经的稚嫩,却未消磨掉其一往情深。
那一日,白居易在城中寻了许久才找到在外办事的女孩。街道熙熙攘攘,可少年却还是一眼便在人群找到了朝思暮想的人儿:
《邻女》
娉婷十五胜天仙,白日嫦娥旱地莲。
何处闲教鹦鹉语,碧纱窗下绣床前。
那一年,白居易19岁,湘灵15岁。
老街尽头,二人四目相对,岁月如故,眉眼如初。
这一卷的爱恨痴缠,终是开了序章。
春看新草,夏望繁星,秋赏皓月,冬会初雪。岁岁年年间,白居易还是会像从前一样刻苦读书写诗,只是这一次,他再也不用孤单一人。
一场爱恋,少男少女在其中看到满心的欢喜,可一向只期盼儿子出人头地的白母,在当时却只剩下了一腔的愤怒。
因为在她的心中,白家清高,三代为官,而湘灵却只是一名符离村姑,如此门不当户不对,这姻缘如何圆满?
母亲对于湘灵态度让白居易很是为难。他不敢顶撞母亲,又实在不愿意放弃爱人,纠结之间,时光又匆匆走过了4年。
元贞9年,白季庚因工作调动前往襄阳,见那里时局还算稳定,他便有了让一家老小在此团聚的想法。
手握父亲写来的团圆家书,白居易始终欢喜不起来:难道真的要和湘灵分手吗?
虽然在此期间,白居易也曾向母亲提议带着湘灵一起上路,但对方的态度却始终决绝。一切好似又回到了多年前那个来不及说再见的午后:
《潜别离》(节选)
不得哭,潜别离。
不得语,暗相思。
两心之外无人知。
一曲别离寄相思,春梦乍醒,年少无知时对于纯粹爱恋的野心,终究还是输给了那一句造化弄人。
一路颠簸到了襄阳,痛别爱人的白居易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他不再读书习字,甚至连笔都很少拿起。母亲恨铁不成钢,整日对他喋喋不休,可这一次他却连反抗都没了声音。
蹉跎了半年有余,曾经16岁便能写出“野火烧不尽”的天才少年泯然众人,而白家也在此时,发生了重大变故。
公元794年,白父白季庚于襄阳去世。按照习俗,白居易需扶父亲灵柩回乡。期间,他也曾有意在符离多停留了几日。
这是这一次,他却再也没能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,看见那位曾给了自己无限欢喜与遗憾的娉婷少女。
《寄湘灵》
泪眼凌寒冻不流,每经高处即回头。
遥知别后西楼上,应凭栏干独自愁。
原来,那一年符离桥上的默契回眸,竟是往后余生都不会再有一次的绝好光景。
一家之主的离世,让从前风光一时的白家瞬间失去了靠山,母亲也因此患上了心疾,整日疯癫无状。看着一大家子的老弱病残,白居易终于决心走上仕途。
他开始每日废寝忘食挑灯夜读,像儿时一样认真却比从前更加努力。他再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湘灵,只是时常会在深夜对着明月发呆。
《寒闺夜》
夜半衾裯冷,孤眠懒未能。
笼香销尽火,巾泪滴成冰。
为惜影相伴,通宵不灭灯。
吹灭读书灯,这一次,陪伴白居易的只剩下那一身清冷的月光。
29岁那年,白居易考上了进士。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,科考不易,3000多人参加考试,最终只有17人被成功录取,而白居易便是这其中一位。
和多年前一样,这一次已近而立的白居易,再一次凭借着“常科进士史上最年轻录取者”名动长安。
然而单单通过了笔试还不够,白居易还要再为吏部的面试做准备。又刻苦用功了3年有余,他终于在长安为自己谋得了校书郎一职。
奋斗半生,白居易终于完成了母亲的梦想,在皇家图书管理当起了管理员。见母亲高兴,他便再次提起了要与湘灵相聚的想法。
“从前你只是个读书人,她尚且不能与你相配,如今你已是天朝臣子,她便更不适合伴你左右了!”
母亲的话让白居易心灰意冷,就算满足了所有人的期待又能怎样呢?他还是无法与爱的人朝朝暮暮。
心有不甘,白居易决定偷偷前往符离一次。回去的路上,他的心中格外忐忑:
分别多年,湘灵到底变成什么样子了呢?如今她也28岁了,或许已经成亲生子了吧……
一路惦念着,白居易终于到了符离。老屋、旧院、清河,故居光景依旧,只是“邻女”已不在。
原来,在白居易走后,村中便不断传出关于二人的流言与非议。湘灵不堪羞辱,只好和父亲一起搬离了小镇。
太灼热的东西往往来得快散得也快,比如夏天的风,和年少的爱意。
《冬至夜怀湘灵》
艳质无由见,寒衾不可亲。
何堪最长夜,俱作独眠人。
盛夏已过,隆冬将至,这一次他们终究还是错过了。
寻爱无果,白居易只好回到长安老老实实做起了校书郎。勤俭、谨慎、正义、热血,朝堂之上他越来越靠近那个别人为他立下的“完美人设”,但褪去官服,他还是会时常想起南方小镇的盛夏。
《寄远》
欲忘忘未得,欲去去无由。
两腋不生翅,二毛空满头。
坐看新落叶,行上最高楼。
暝色无边际,茫茫尽眼愁。
想忘也忘不了,想离去又没有理由,恨身上无翼,青丝已白,只是思念如马,自别离,未停歇。
806年,白居易35岁,辞去了长安城里风光的校书郎职位,他跑到地方做起了当地县尉(相当于如今的公安局局长)。
那一年,他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写下了那首被后世称为“艺术全璧”的《长恨歌》,在全篇最后他写道:
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
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。
几分缠绵,几分悲壮,后来人人皆因此感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深情,却不知早在多年前,白居易也曾为湘灵写下过同样的句子:
《长相思》(节选)
人言人有愿,愿至天必成。
愿作远方兽,步步比肩行。
愿作深山木,枝枝连理生。
很多年后,从前只懂读书的少年郎纵使得到了一切,那位15岁时亭亭玉立的女子,仍是他日复一日的梦想。
形单影只地活了半生,白居易终于在37岁时,于母亲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威胁下迎娶了“对仕途有诸多帮助”的杨氏。
成亲那日,厅内高朋满座,妻子明艳动人,可新郎官却始终闷闷不乐。如果有可能,他多希望这十里红妆是为湘灵而备。
婚后,在某次大扫除中,白居易在杂物堆中发现了一面精致的铜镜,那是他在某次出行前,湘灵赠与他的礼物。
《感镜》
美人与我别,留镜在匣中。
自从花颜去,秋水无芙蓉。
经年不开匣,红埃覆青铜。
今朝一拂拭,自照憔悴容。
照罢重惆怅,背有双盘龙。
与湘灵分别多年,如今铜镜之上满是尘埃,镜中之人亦已面容憔悴。青史成灰,红颜不回,他这一生最好的年岁,终是只能在符离老街上迂回。
815年秋,宰相武元衡于长安被阉党刺客当街刺杀。而此时朝廷宦官掌权,竟无一人愿意出面主持正义。
彼时白居易正任谏官,得知好友被奸人所害,当天便上书前朝,极力要求朝廷逮捕刺客严惩真凶。
枪打出头鸟,白居易的这一举动无疑触碰了很多人的逆鳞。为了除去这个眼中钉,宦官使尽各种手段,最终皇帝决定将其贬至江州。
忠而被谤,宦海风波过后,白居易俨然已是心灰意冷。被任命江州司马那一夜,他甚至未仔细收拾行李,便登上了南下的小船。
浔阳江上,他挥笔写下《琵琶行》,借着琵琶女之口,他亦说出了自己心中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的人无奈与心酸。
夜晚的江风并不温柔,但白居易的心中却有了一股暖意,因为他万万没有想到,竟会在此时遇到湘灵。
《逢旧(其一)》
我梳白发添新恨,君扫青蛾减旧容。
应被傍人怪惆怅,少年离别老相逢。
《逢旧(其二)》
久别偶相逢,俱疑是梦中。
即今欢乐事,放盏又成空。
时隔多年,白居易终于又见到了湘灵,他高兴得连着写下两首诗纪念,字里行间满是欣喜。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只是岁月长,衣衫薄,再见面时,他们却都已不是少年时。
自那年符离一别,二人都已过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。再见面时,白居易已四十有四,而湘灵也已有夫有子。
那一晚,他们仍像初次相恋时那般面对面站着,只是隔在他们中间的除了江水,还有已逝的潦草岁月。
一望可相见,一步如重城,所爱隔山海,山海不可平。
墙头马上遥相顾,一见知君即断肠。(《井底引银瓶》)
故事的最后,他们熬过了父母之命,躲过了乱世风雨,却终究抵不过物是人非。
他们都已在漫漫时光中,失去了曾经恋恋不舍的少年欢喜。
浔阳江上一别,白居易便再也没有见过湘灵,而他诗作中,也再没有出现描写这段感情的文字。
这之后多年间,从前鸿鹄满心的男人变成了放浪形骸的风流才子。整日流连于风尘之地就算了,还要在家中蓄伎。
世人见此皆评他是“渣男”,可白居易本人却丝毫不在意,甚至还要写诗来记录自己的风流往事。
“十听春啼变莺舌,三嫌老丑换蛾眉。”(《追欢偶作》)
他喜欢年轻的美人,尽管70岁高龄,身边也要有妙龄女子相伴。
他的府中每三年便要换一批新人,最多时有33名家伎。他命那些女人唱曲跳舞,却始终不肯给她们任何一人名分;他要求她们唱符离小调,却始终都不满意……
那些年,白居易见了许多十五六岁的女孩,却再也没有一人能像湘灵一般,令他怦然心动。
纵使繁星万千,终不及她眉眼半分。
晚年时分,自知已时日无多的白老先生遣散了所有家伎,昔日热闹非凡的宅邸恢复了久违的安静,白居易又回到孤身一人。
风花雪月过后,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又回到了与月光和书本为伴的单调生活。他还会写诗,仍爱写字,只是再也不会对未来抱有期待。
符离的盛夏拖住了他的一生,而如今,他却再也不能回到“鲜衣怒马少年时,一夜看尽长安花”的好年岁里了。
《有感》
绝弦与断丝,犹有却续时。
唯有衷肠断,应无续得期。
那一夜,许久未见过湘灵的白居易,终于在梦中见到了这位旧人。梦中自己与湘灵仍是幼年模样,青柳之下,清河边上,明朗少女仍在低声轻唤着男孩的名字。
《梦旧》
别来老大苦修道,炼得离心成死灰。
平生忆念消磨尽,昨夜因何入梦来。
美梦初醒,白居易卧于榻上只剩苦笑。多年风流成性,自以为已是铁石心肠,却不想终究还是被一场旧梦乱了心智。
也罢,也罢……
一阵凉风拂过,又是一年盛夏尾声。
公元846年农历八月十四,白居易于洛阳安逝,享年75岁。
去于中秋前夜,这人世间的团圆和美,他终是不再奢望了。
相传在白居易去世后不久,有人曾拿着其写给湘灵的诗,去符离寻过这位让多情香山居士惦念了整整60年的奇女子。
可是旧村变换,新像更迭,故事中的邻女早已没了踪迹,人们只知道湘灵早已选择皈依佛门。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这位女子选择放下一身红尘往事,与青灯古佛为伴。
只是不知,夜深人静之时,她可否也会偶尔想起那位让她遗憾了一生的白家公子,那些哭一场笑一场的相思往事……
部分参考资料:
1、戴武军 《白居易婚前恋详考》.《山东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:山东师大,1991,第三期:73-76
2、张军《长恨歌哭为湘灵——白居易抒情客体论》.《南昌大学学报(人社版)):南昌大学,2002,第二期:103-105
3、倪培森 白居易有关湘灵姑娘的几首诗.《文史杂志》.2008
4、毛小芬 解读《长恨歌》白居易的“符离之恋”.《语文建设》.2016
图片来源:电影《妖猫传》、网络
—The End—
往期文章精选
长按下方图片
识别关注
最人物
看起来最无情之人
往往最深情
👇